上海綠色制造展關注到在傳統能源行業綠色轉型浪潮中,智能煉化技術正迎來革命性突破。最新實踐表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煉化工藝的深度融合,企業實現了能耗與碳排放的顯著降低,為傳統煉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AI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精準調控
在煉化生產過程中,AI模型通過實時監測和調控2000多個關鍵工藝參數,構建了全新的智能控制體系。該系統采用深度學習算法,對催化裂化、重整、加氫等核心裝置的運行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精準優化溫度、壓力、流量等工藝參數。實踐數據顯示,該技術使整體能耗降低12%,相當于每年節約18萬噸標準煤。
系統通過建立數字孿生模型,實現了對生產全流程的實時仿真與優化。智能算法能夠預測裝置運行狀態,提前調整操作參數,將傳統的事后控制轉變為事前預警和事中優化。這種預測性控制模式不僅提升了裝置運行穩定性,更將產品收率提升了3-5個百分點。
乙烯技術升級推動能效突破
在乙烯生產領域,自主開發的乙烯2.0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該技術通過優化裂解爐管設計和急冷系統,使雙烯收率提高5個百分點,同時能耗下降25%。創新采用的高效分離技術和新型催化劑體系,顯著提升了裝置運行效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技術成功實現了高端茂金屬聚乙烯、鋰電池隔膜料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工業化生產。通過精確控制分子鏈結構和聚合過程,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
乙烷制乙烯工藝創新
在乙烷制乙烯領域,技術創新同樣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深冷分離和乙烷回收技術的優化,實現了對伴生天然氣的高效利用。創新研發的裂解爐耦合技術,使裝置能耗較傳統工藝降低35%以上。
配套建設的光伏發電系統年提供綠電7億度,進一步降低了裝置的碳足跡。氣相法聚乙烯工藝POE裝置的成功投產,不僅為光伏膠膜、汽車輕量化提供了關鍵材料,更標志著在高端聚烯烴領域實現了技術自主可控。
智能優化與國產化替代
在助劑和催化劑領域,國產化替代取得重大進展。通過31項新型生產助劑的成功試用,實現了長鏈支化茂金屬聚乙烯生產過程中關鍵助劑的完全國產化替代。這些國產助劑在性能上達到甚至超過進口產品水平,而成本降低30%以上。
智能解決方案已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包括工藝優化、設備管理、能源調度等多個模塊。這些技術不僅在國內取得成功,更進入中東、中亞市場,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歷史性轉變。
隨著這些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傳統煉化行業正朝著更智能、更綠色、更高效的方向持續邁進。上海綠色制造展了解到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為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實施路徑。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












